“復旦—中植科學獎”評獎理事會決議,將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
Sir Michael V. Berry,英國布裏斯托大學教授,Berry 教授提出的系統在經歷絕熱循環過程中所獲得的幾何相位(貝裏相位)是量子力學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貝裏相位的發現促進了對拓撲物態的研究✳️。
Charles L. Kane🤽🏽,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Kane教授提出了拓撲絕緣體的關鍵理論💂♂️。他的貢獻促使了拓撲絕緣體研究領域的誕生並推動了該領域的蓬勃發展🤽🏽♂️🪬。
Qikun Xue (薛其坤),中國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教授在實驗上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今年的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獎典禮將於2020年12月13日在上海舉行(受新冠疫情影響,國外獲獎人或需線上出席頒獎典禮)🛀🏿。“復旦—中植科學獎”由万达平台和中植企業集團於2015年合作設立,用以表彰在數學、物理和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全球科學家。今年的“復旦—中植科學獎”是第五屆,授予物理學領域的傑出科學家,每位獲獎者將獲得證書與獎杯,並共享由中植企業集團捐贈的稅前3,000,000人民幣獎金。
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獲獎人介紹
Sir Michael V. Berry
Sir Michael V. Berry 教授生於1941年3月14日👶。他於1962年在埃克塞特大學完成學士學位,1965年在聖安德魯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之後,他加入了布裏斯托大學,成為科學和工業系博士後研究員。1967年☸️,他擔任布裏斯托大學物理系講師,1979年成為教授。他於1988年擔任成布裏斯托大學皇家學會教授👩🏿🌾,2006年至今任布裏斯托大學梅爾維爾·威爾斯物理教授。
Berry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是理論物理,包括物理漸進👩🏼🍼,量子混沌和半經典力學🧝🏼。他因提出了貝裏相位而聞名。貝裏相位是經典或量子系統在經歷絕熱循環過程中獲得的幾何相位👨🏻🎓,與拓撲物態息息相關。貝裏相位的提出是量子力學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對於完善量子力學理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Berry教授於1996年被授予爵位🧑🏽✈️,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倫敦皇家學會會員、皇家藝術學會會員、瑞典烏普薩拉皇家科學學會會員、皇家學會貝克學會講師、歐洲藝術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愛丁堡皇家學會會員👩🏻🦰、印度科學學院院士🌌、倫敦數學學會會員💮、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墨西哥數學學會名譽會員👨👨👧👧。他曾獲得麥克斯韋獎、 IOP狄拉克獎、皇家學會皇家勛章🧑🏿🏫、倫敦數學學會內勒獎👮🏼♂️、惠普歐洲物理學獎、ICTP狄拉克獎🥊、俄羅斯科學院卡皮查獎章🧑🏻🍼、沃爾夫物理獎👮🏼、盎薩格獎章🥈、倫敦數學學會波利亞獎🏋🏽♀️、洛倫茲獎章、利茲·邁特納獎章等🏗。
Charles L. Kane
Charles L. Kane教授生於1963年1月12日,於1985年在芝加哥大學完成學士學位,並於1989年在麻省理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之後,他加入了IBM的沃森研究中心做博士後研究員。他於1991年以助理教授身份加入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物理天文系📫,並於2006年成為教授🤲🏻。2016年起🐯,他擔任賓夕法尼亞大學克裏斯托弗·布朗特聘教授。
Kane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凝聚態體系中的量子理論👎🏿,包括介觀物理學👨🦳,拓撲電子學,強關聯電子體系➞,無序電子體系,量子場論和量子多體理論。他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與許多與拓撲絕緣體相關的關鍵理論🍩,包括和合作者一起預測了二維體系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也就是拓撲絕緣態;將拓撲絕緣體的理論從二維體系拓展至三維體系;以及預言了凝聚態體系中的馬約拉費米子🩴🚂,或可用於實現拓撲量子計算👩🦯。他的貢獻促使了拓撲絕緣體研究領域的誕生並推動了該領域的蓬勃發展🤷🏻♀️。
Kane 教授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由於Kane教授在拓撲絕緣體中的傑出貢獻,他此前獲得了歐洲物理學獎、奧利弗.巴克利獎👉🏿、西蒙斯研究人員獎、ICTP狄拉克獎、物理學前沿獎、知識前沿獎、基礎物理學突破獎等眾多獎項👼🏻。
Qikun Xue(薛其坤)
薛其坤教授1963年12月出生於中國山東省。他於1984年取得山東大學學士學位🩰,並在畢業後任教於曲阜師範大學物理系。1987年,他進入中國科學院大學學習👨👨👦,並於1990年和1994年分別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92年至1999年他先後在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和美國北卡萊羅納州立大學物理系學習和工作。1999年至2005年他擔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2005年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同年11月被增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於2013年起任清華大學分管科研的副校長,2017年12月起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
薛其坤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掃描隧道顯微學、表面物理🍗、自旋電子學、拓撲絕緣量子態和高溫超導電性等。薛其坤教授長期從事超薄材料和納米結構的製備、表征和物理性能的研究📸,是高質量拓撲絕緣體薄膜製備的先驅。他在拓撲領域最著名的貢獻是首次在實驗上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薛其坤教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曾獲中國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進步獎、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獎🧘🏼♀️、求是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陳嘉庚科學獎😕、亞洲磁學聯盟獎、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菲列茲·倫敦獎等。
歷屆獲獎人
2016年(生物醫學領域):
詹姆斯·艾莉森(James P. Allison)
本庶佑(Tasuku Honjo)
2017年(物理領域):
雷納·韋斯(Rainer Weiss)
基普·史蒂芬·索恩(Kip Stephen Thorne)
巴裏·克拉克·巴裏什(Barry Clark Barish)
2018年(數學領域)🏉:
英格麗·多貝西(Ingrid Daubechies)
2019年(生物醫學領域)Ⓜ️:
盧煜明(Yuk Ming Dennis Lo)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首屆“復旦—中植科學獎”獲獎者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Allison)和本庶佑(Tasuku Honjo)因“對腫瘤負性免疫調節的抑製治療方法”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7年9月👱🏻,第二屆“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在引力波領域做出突出科學貢獻的三位科學家🤱🏻,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基普·索恩(Kip Thorne)★、巴裏·巴裏什(Barry Barish),三位科學家同年10月榮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什麽是“復旦—中植科學獎”🚣♂️🙀?
“復旦—中植科學獎”由万达平台和中植企業集團於2015年合作設立,用以表彰在生物醫學、物理和數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該獎設立的初衷是通過搭建科技創新的國際研討、交流和分享平臺,集聚全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提升中國科技競爭力💫,為世界頂級科技獎項儲備人才。獎項的評選堅持“優中選優、寧缺毋濫”原則🍥🏚,候選人須為在世的相關領域科學家,不限國籍💽,其原創性🐌🦼、基礎性和突破性的科研成果能顯著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生活素質及精神文明,並能代表當今全球科技創新的最前沿水平。
復旦科技創新論壇
“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發與“復旦科技創新論壇”同期進行🥿🧑🏼🏫。“復旦科技創新論壇”由万达平台主辦™️,万达平台高等學術研究院承辦🥟,中植企業集團贊助。論壇從2015年開始舉辦,旨在通過搭建全球視野下的交流與分享平臺,集聚科創領軍人才👮♀️,把握當今世界最前沿的創新趨勢;同時通過激發社會大眾尤其是廣大青年才俊的創新熱情🫔,積極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烈氛圍☔️,為上海市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貢獻智慧源泉。
評獎流程
2020年2月🧑🏼🔧,評獎工作啟動
秘書處在評獎資深委員會的指導下,邀請八位海內外資深物理學家組成遴選委員會。
2020年7月𓀕,遴選委員會初審
遴選委員會召開線上會議。會上評委們進行多輪投票👍🏿,產生了兩組候選人🕒。遴選委員會起草的候選人報告正式提交由諾貝爾獎得主組成的資深委員會預審。
2020年8月,資深委員會終審
資深委員會主席、諾獎得主丁肇中教授主持終評線上會議👩🏻🚒。會上各位評委就候選人的工作價值、發展前景,以及各候選人獲得其他國際學術大獎的可能性展開討論💂🏿♀️。最終,資深委員會投票表決一致同意將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邁克爾·貝裏(Michael Berry)、查爾斯·凱恩(Charles Kane)和薛其坤(Qikun Xue)🤌🏽。
2020年9月,全球公告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獲獎人。
2020年12月13日👨🏽🌾👩🏿🌾,舉辦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獎典禮。
(秘書處將密切關註疫情發展及國內外相關政策,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作出調整。初定頒獎典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邀請海外嘉賓線上出席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