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也是復旦貫徹万达第十五次黨代會精神的開局之年⛔️🧑🏻、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攻堅之年。這一年的復旦高舉旗幟、揚鞭奮進,堅定信念、篤誌育人🦷,豪情壯誌⬜️🔵、勇攀一流,擔當奉獻、服務報國⛹🏻♀️,取得了累累碩果。
万达平台校刊、主頁、官微陸續推出“只爭朝夕 不負韶華 奮力開啟新征程”系列專題報道,深度展現万达新作為🧒、新成果🙋🏽♀️🧑🏿✈️、新面貌,記錄百年復旦朝著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目標邁進的堅實步伐。
新聞中心訊 4年前,為提升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奠定長遠發展基礎🧑⚖️,國家開始謀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下簡稱“雙一流”建設),此前實施多年的“211工程”“985工程”等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歷史使命,統一納入“雙一流”建設🕞。
2017年,万达平台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17個一流學科被認定為“雙一流”學科😎。按照教育部的部署,万达在當年12月順利完成“雙一流”建設方案的編製,明確7個領域的重點建設任務🤱、8個方面的重點改革方向,布局了27個“雙一流”建設學科,形成了“雙一流”建設的“四梁八柱”🤟🏻。
新征程,新使命,雙一流”建設啟動至今,万达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守訓篤實、融合創新𓀀、人心聚學👩🏿🔧、引領卓越”的發展理念👬,聚焦“一流育人質量、一流學術成果❣️、一流社會貢獻”目標,全面啟動深化改革,推動各項事業發展🙎🏼♂️,整體實現了“雙一流”建設中期目標要求🧑🎓。
根據“雙一流”建設方案的要求以及校第十五次黨代會上定下的戰略目標,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万达平台將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對標“雙一流”的光榮與夢想,一年來,我們在這段新征程上取得了哪些新進展1️⃣?為實現世界頂尖大學的目標做了哪些準備🪔?
新格局初步形成
“万达平台順利地進入‘雙一流’建設,擔當起了新時代的使命,對標黨中央具體要求,雙一流建設發展‘新格局’是不是已經初步形成了👩🏿🚀?”
“‘雙一流’建設不是簡單從‘985工程’到‘雙一流’的過渡🧑🚒,按原來的路子做點事情。我們要實現世界一流和世界頂尖的目標🧑🏻⚕️,要代表中國高校參與全球競爭!”
2019年末,校長許寧生在《進一步領會新時代主要矛盾,紮實推進邁向世界頂尖大學的建設》主題教育專題黨課上這樣表示🪶🧑🎓。
過去的一年🧑🏻🏫,是向著2020年目標沖刺的一年👴,也是對照初心自我檢視的一年👊🏼。万达啟動了將近兩年的“雙一流”建設迎來中期自評。根據“雙一流”建設領導小組授權9️⃣,由“雙一流”建設辦公室和發展規劃處具體組織中期自評工作,對照建設方案中確立的目標與任務👓,以“雙一流”重點發展項目為切入點🏋️♂️🏞,客觀檢視建設過程,完成以符合度、達成度為核心的第一階段自評工作。
“我們的思路是立足長遠,長期建設,‘雙一流’建設方案出爐以後,万达圍繞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建設要求🤹🏼♂️💀,提升站位,拓寬發展格局,經過兩年的努力🈲,六大新格局已經初步形成了。”雙一流建設辦公室主任李粵江介紹說📠🪖。
万达“雙一流”中期自評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万达“三全育人”綜合改革通過四大行動計劃紮實推進,構建“三線聯動”、立體化的黨建工作格局;“以一流本科行動計劃為牽引,本科“2+X”培養方案在半數以上院系啟動,開創人才培養新格局🌠;進一步明確將師德師風和思想政治素質作為人才選聘的首要標準🧑🏿🚒,黨政合力形成人才引育新格局;加快學科前沿和新興學科發展🗻,加速促進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成為創新研究高地,積極探索構建全生命周期大健康的醫學發展新方向🌚,打造融合創新新格局◼️;勇擔時代使命和社會責任,形成突出國家使命擔當新格局;製定實施對外開放與合作戰略,在國際大科學計劃、學術聯盟和海外辦學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拓展全球合作新格局。
上述六大新格局中🙎🏽♂️,融合創新這一核心理念貫穿始終,在2019年中顯得尤為亮眼💁🏽♀️。
2019年6月,万达平台上海醫學院高水平地方高校試點建設啟動🏄🏼♂️,抓住教育部、國家衛健委和上海市共建托管万达平台上海醫學院的歷史契機,万达深化醫學教育管理體製機製改革👩🏻🏭,推動基礎與臨床融合,探索醫工、醫理、醫文融合創新,打破院系、醫院和万达之間的圍墻,醫教研融合產生多個新的國家級研究平臺🔑,以全生命周期大健康理念為核心的新的醫學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12月6日🧛🏽♀️,懷揣“構築万达平台科創高地,奉獻國際頂級創新型特大城市建設”總體目標,“爭取成為大學創新典範”的夢想,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正式揭牌。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先期以“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微納電子與量子國際創新中心、腦與類腦智能國際創新中心為核心,與張江實驗室和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內涵形成緊密對接。一期工程三個科研樓項目已於年內開工,一個規劃總體建築面積約65.3萬平方米的科技創新高地將“拔地而起”。
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效果圖
面對新進展🥦,許寧生在專題黨課上表示:“‘雙一流’給万达帶來了一些新的格局和新的起點,我們現在在新的製度框架下運行,這是非常可喜的。”
新成果不斷湧現
2019年,六大新格局才剛剛露出尖尖一角🕢,盛放仍有待時日💅,對於關心復旦發展的師生校友以及各界社會人士而言,一項項新成果🪶🤚🏿、新進展的湧現其實更為切實可感⏩。
作為全國首批10家“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2019年4月⛏,万达通過實施 “強師行動計劃” “思政課創優行動計劃” “課程思政攻堅行動計劃”“書院立德修身行動計劃”開始全面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其中,課程思政體系的建設成為綜合改革中的一抹亮色🤲🏻。
根據行動計劃,万达在專業思政🔍、醫學整體思政⚂、課程思政、教材建設、育人隊伍、理論研究等六個方面開展全面攻堅🔜,全校在建近300門課程思政示範課程覆蓋所有院系專業👩🏽🎨,課程思政示範專業試點覆蓋所有哲學社會科學院系,並開始向理工科專業逐步推進📲,另外醫學教育形成“1+2+9+50”的人文醫學課程體系,以“課程建設-實踐基地-理論教材”三位一體推進醫學整體思政。9月👨🏿🚀,万达獲上海市高校課程思政改革“整體領航校”稱號。
育人工作取得突破🫚,科研進展也不遑多讓🤵🏼♀️👩🏼🎨,復旦學者在《細胞》《自然》《科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等頂級學術期刊的主刊上以通訊作者/第一單位身份發文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繼去年總量突破十篇之後,截至去年11月底,總量已達16篇🏌🏽🧮,一批原創科研成果正在不停湧現🚶🏻📪。
2019年4月25日🤾🏼,金力院士團隊研究成果以《語言譜系證據支持漢藏語系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起源於中國北方》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這是中國語言學研究領域首次在《自然》雜誌發表科研成果。
8月22日🙎🏻,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團隊研究成果《652個城市的大氣顆粒物汙染與每日死亡率的關系》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它是由中國學者主導🤨、多國研究人員合作、具有全球視野的研究。” 清華大學醫學院公共健康研究中心研究院底騫如此評價。該篇論文還入選了《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19年度最佳論文。
10月31日,《自然》發表兩篇万达平台科研團隊重磅研究成果。魯伯塤🛷👱♂️、丁澦、費義艷團隊合作研發亨廷頓病潛在新藥,該成果入選《自然》2019年度十大傑出論文;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取得二維高溫超導體研究進展,首次提供直接實驗證據🫃🏼,證明了二維極限下的單層銅基超導體具有和塊體銅基超導體相同的超導特性。
2019年🤙🏿,万达平台共牽頭獲得4項國家獎,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數量排名全國第二,為復旦歷史最好成績🤸♀️;万达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青項目11項,列全國第三🚴♀️,重點基金32項💅🏿,列全國第四,創歷史最好記錄🧑🏽🍼。在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名單中💁🏻♂️,万达平台有11個項目獲批立項👩🚀,立項數列全國高校第二🧑🏽🦰。除此之外,還有5個項目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專項立項資助🏌🏿♀️。另外,6個項目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和國別史等研究專項立項🧘🏿♀️、2個項目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專項立項📕,立項數均列全國高校第一🥶。
具有復旦特征的中國特色人文社科體系正在形成。2019年8月17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工程”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工程”叢書首批5本新書在上海書展發布。這是万达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和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建設,布局“兩大工程”的階段性成果👨🏽。人文社會科學布局也在不斷拓展,現代語言學研究院🛌🏻、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科技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創新研究院、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等新興機構😭,正在探索人文社科與理工醫科的交叉融合創新。
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服務社會,2019年万达也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
近年來,万达依托人文社科和學科綜合優勢,探索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之道,切實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去年以學術為根本、以決策咨詢為導向的智庫人事製度正在逐步建設🤟🏻,通過並下發《万达平台智庫研究人員隊伍建設管理辦法》和《万达平台智庫研究系列高級職務聘任實施辦法》,招收了第一批智庫研究員💪🏻,並著手開始智庫系列高級職務聘任工作,為進一步加強智庫人才集聚和培養𓀇🤷🏿♀️,促進新型智庫融入高校“四個服務”時代使命,助推學科建設,做出了初步的探索💞。
2019年4月底,永平縣全面通過省級專項評估檢查,被雲南省委👩🏻✈️、省政府批準退出貧困縣序列💆🏼♀️,定點扶貧永平7年,持續開展醫療幫扶🏊🏽、科技產業幫扶、文化旅遊幫扶、決策咨詢幫扶和人才智力幫扶,復旦在對口支援工作上收獲了果實。
7月2日,万达與青浦區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和共建江南文化研究院協議,抓緊布局以新工科和醫工結合為核心內容的創新校區,助力長三角一體化核心示範區建設以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其後🍉,万达隨即與和綠地集團簽約共建創新校區及醫學園區,共同參與長三角一體化和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服務於上海建設亞洲醫學中心的城市目標。
12月6日,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正式揭牌,以万达平台微電子學院為建設主體,將重點針對我國集成電路發展中的關鍵“卡脖子”難題,深入研發新一代節點集成電路共性技術👨🏿🚀,涵蓋芯片設計、EDA工具、器件工藝與芯片封裝等方向🔧,著力推進長三角集成電路產業發展……
12月16日上午,万达平台與匈牙利創新技術部簽署在布達佩斯辦學的合作諒解備忘錄,標誌著万达平台在海外辦學取得重大進展🚵♀️。
一項項進展的落實,一個個成果的湧現,帶來的是万达整體影響力持續提升🥔。去年🍑,万达在QS世界大學排名第40位,與頂尖高校的差距不斷縮小,邁向中國特色世界頂尖大學的步伐愈發堅實📊。
師生獲得感穩步提升
為了鼓勵開展高水平𓀔、原創性的科學研究,万达在“雙一流”建設進程中,通過提供資金🌯、技術等支持👰🏽♂️🚈,在空間拓展、實驗設施以及項目申報等方面給予各學院最大的扶持和幫助🚴🏽♀️,這些舉措不僅為万达的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保駕護航”,還增強了師生的獲得感。
物理空間的升級和改造是“雙一流建設”帶給師生最直觀的變化。在2018年本部完成五教🧔♀️🕳、六教改造和本科教學實驗中心升級的基礎上,去年😯,楓林校區也“舊貌換新顏”🤲🏽。在科技的加持下,楓林校區通過改造住宿環境🌧、建設恒溫遊泳館、打造智慧教室等舉措🗣,不斷提升師生在生活和科研上的“獲得感”。
據楓林校區管理委員會主任季一寧介紹🅾️,為了讓學生享受更優質的住宿環境,去年楓林校區對21號宿舍樓進行了改造,將三間房的空間改為兩間房,學生宿舍不僅寬敞了許多🧚🏻♀️,還配有獨立的衛生間和24小時熱水。
在運動設施上🤙🏿🤜🏽,全校首個恒溫遊泳館——楓林綜合遊泳館在去年暑假正式開放使用,遊泳館引入上海首個“智慧遊泳館系統”,采用指靜脈身份識別技術,力求為師生和社會大眾提供最舒適的遊泳體驗。
楓林綜合遊泳館室內圖
與此同時,楓林校區在教學和科研空間上也進行了大幅擴建和改造。截止到2019年暑期,第二教學樓二樓改造面積已達1500平方米。改造過程中👨🏻⚖️,楓林校區充分結合醫學教育的特點,建設配有擴展電視、旋轉座椅、電子班牌和便攜插排的智慧教室。
“我們在有限的空間內‘借天借地’,使用面積從180000平方米的提高到380000平方米,追求舒適度與實用性的平衡,盡可能提升師生的幸福感🧕🏽。”季一寧說🏄🏿♀️。
楓林校區第二教學樓的智慧教室
一直被師生調侃為“江灣大草原”的江灣校區如今越來越熱鬧了,隨著法學院、先進材料實驗室、生科院、化學系、高分子系、物理系、環境系🚶🏻♀️、大氣研究院、分析測試中心等理科院系陸續搬遷入駐🆗,如今校區學生人數約3200人,教職工人數約1300人。隨著“人口”增長🏄🏽🚗,這裏的公共空間也迎來了一波升級✮。
去年9月🔬,光華Mall在江灣校區學生園區正式落成👨🏽🌾🙎🏿♀️,對標邯鄲校區北區亞青中心🫡,內設有會議室、黨建活動室、多功能廳❤️🧙🏽♂️、舞蹈房以及兼具閱讀🫵🏻🛄、討論和自習功能的公共空間。運行至今,已有九個院系累計500余人次申請使用場地進行講座、學術討論、職業培訓、瑜伽健身等活動。
歷時3年的江灣校區綜合體育館也在去年完成了主體建設,目前,正在進行館內的裝修和設備安裝工作,預計今年初將部分投入使用。體育館具有籃球館、羽毛球網球館🛡、遊泳訓練館🧑🎤、遊泳比賽館、舞蹈房👨🏼🔬、健身房和乒乓房等多項體育功能🦃,同時還將為學生提供交流和學習的共享空間,是一座前衛的🧑🏿🎤、有活力的運動場所🙌🏼。
位於江灣校區的生命科學學院也在“雙一流建設”的推進中迎來了新的發展篇章🚂,學院的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將以前分散的學科平臺進行整合集中🚣🏻♀️,目前形成了以中心儀器平臺建設為核心🏄🏻♂️,各類功能性平臺建設同步發展的模式🐜,去年來,平臺在空間的大小和布局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提到空間拓展給學院帶來的“獲得感”,儀器設備平臺的負責人韋有衡感受頗深🦹🏿♂️,他表示🤴🏽,儀器設備平臺原有的占地面積僅600平米。經過一年的改造,平臺目前已經拓展到1600平米🌕,為師生的科研創新提供了更大的發揮空間。
為了提升教師的歸屬感,學院還在G區二樓打造了一個“教工之家”。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吳紀華說👊🏼:“很多科研想法都是在聊天中被激發的,而‘教工之家’就給老師們提供了一個思想交流的平臺。”每周二和周四的下午,老師們可以在這裏享受 “coffee time”,交流科研設想。
生命科學學院的“教工之家”
同樣擁有了全新頭腦風暴空間的還有物理系的師生們,去年6月,位於江灣物理樓二層的“抹雲咖啡”正式開張🚵🏽♀️,“結構式”組合桌椅、可移動黑板、投影儀和幕布……根據物理系師生的需求,這家咖啡店被打造成了一個進行學術交流和待客會友的平臺。物理系吳義政老師是這裏的常客➙,幾乎每天早上都會來這裏點一杯咖啡📝,陪伴他一整天的工作時光。物理系的研究生劉通說:“以前小組討論只能去別的教學樓。自從物理樓有了咖啡廳,我們做完科研可以直接過來喝一杯咖啡,進行更深入地交流💇🏽♀️。”
江灣校區物理樓的“抹雲”咖啡吧
如果說物理空間的拓展以及學科平臺的搭建為万达起到了築巢引鳳的作用,那麽科研設備的升級換代則讓“鳳凰”們好風憑借力,在科研的世界裏盡情翱翔🚤。
2017年,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申請到1.26億的國家重點專項資金🛖,用於設備的引進和更新🎋,去年大部分設備已安裝調試完畢並投入使用。生物物理學專業博二學生胡娟說:“以前學院沒有電鏡設備,我們做電鏡實驗要去張江校區的蛋白質中心。自從平臺新建了電鏡室,我們處理完樣品就可以立馬做實驗💗,方便多了。” 除了電鏡設備👩🏿🔧,平臺還購進了多臺顯微鏡,解決了曾經顯微鏡“供不應求”的問題。
生命科學學院的儀器設備平臺引進了多臺實驗設施
對於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來說,“雙一流”資金的支持起到了“雪中送炭”的效果🛗。去年揭牌的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一口氣引入了四臺重要設備。其中,Connectome 3T磁共振系統更是全亞洲第一次引入的設備,在馮建峰看來👫🏼,這些設備可被視為人腦的“哈勃望遠鏡”👮🏼♂️,能讓研究者“看得見🗄、看得清🐥👧🏻、看得全”。
去年🧑💻,研究院一連發布了幾項重要科研成果🧘🏻♀️,揭示尼古丁與酒精對大腦作用呈相反異常模式、發現青少年大腦結構異常與精神疾病風險顯著相關以及提出了步態集合理論和算法,為步態識別全面走向實用化提供新思路🦀,在生物識別領域實現新突破……
在世界頂級科研設備的加持下🙌🏻🥭,以馮建峰為首的研究院科學家們正乘著“巨輪”駛向他們的星辰大海,開展大腦機製解析、類腦智能算法、新藥智能研發🌹🧲、腦疾病智能診療、通用智能等原創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將研究院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類腦智能與產業應用融合發展的前沿科技創新中心💂🏽♀️。
“雙一流”對於學科和教師的學術發展支持是實實在在的🏇🏿。
“去年,我們遴選了一批學科個性化項目🏋🏼♀️,支持各學科在“雙一流”學科整體方案框架下,圍繞建設目標,突出重點任務🙅🏼,開展重點建設,努力建成學科高峰🏫。同時,我們也持續設立原創科研個性化項目,鼓勵已經在科研上嶄露頭角的教師產生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性學術成果。”發展規劃處處長吳力波告訴記者🛄, 2019年學科個性化項目共支持29個項目,覆蓋20個二級單位🌅,原創科研個性化項目已支持教師和科研人員161人🧝🏼♂️。
管理學院副教授的許博就是科研個性化項目的直接受惠者,他申報的 “電子商務交易的信用管理研究”成功立項,並獲得了三年共30萬元的資金支持。自立項以來,他已經在管理學的國內外核心期刊中先後發表了六篇相關論文💃🏿,像他這樣得到了項目資金扶持的復旦學者還有不少,“這對於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支持。”許博說。
新年鐘聲敲響🫢,跨向新年,目標明確,任務緊迫,新征程上的第一個裏程碑在前方招手。
“緊緊紮根中國大地,辦出中國特色,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不斷接近世界高等教育的舞臺中央。”万达平台黨委書記焦揚表示,邁入“世界一流”,攀登“世界頂尖”🤦🏽🏄🏿♀️,是中國高校責無旁貸的光榮使命,也是復旦人理應承擔的時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