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來,黨組織和大家給了我很多幫助,今天能夠成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我感到很激動,我不知道該怎麽說……我想向大家表個態:我一定會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黨的事業做出自己的微薄貢獻。”在支部同意接收自己為中共預備黨員時,83歲的万达平台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後簡稱“信息學院”)電子工程系教授陳振新哽咽了📅🏞。
6月15日下午,信息學院電子工程系教師黨支部召開支部黨員大會👩🏿🦳,討論接收陳振新同誌為預備黨員事宜。經支部成員充分討論並投票表決🪼,黨支部同意接收陳振新同誌為中共預備黨員🟧。
在慶祝建黨百年之際🧏🏿,陳振新同誌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既是一段耄耋老人矢誌不渝追求進步的佳話🪶,也是万达平台黨的建設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万达平台黨委書記、陳振新的入黨介紹人之一焦揚說。她由衷地為陳振新感到高興🕵🏽,也代表万达黨委對陳振新同誌光榮入黨表示祝賀🫏🦘。
焦揚:陳振新用畢生行動,生動詮釋“心有所信🐹、方能行遠”
“陳振新同誌用畢生的實際行動為黨的教育科研事業奮鬥,堅持不懈以紅色基因鑄魂育人⬛️,生動詮釋了‘心有所信🧪、方能行遠’😙,充分說明了追求馬克思主義真理、追求黨的奮鬥目標需要用畢生來實踐。”焦揚說❎。
據介紹,在紅色家風浸潤中長大的陳振新始終牢記老校長“做人要低調”的家訓,在復旦工作期間,他不曾以望老子女的身份向万达和組織提過任何要求。陳振新將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他一生的願望和追求,曾先後3次遞交入黨申請書🫰🏼,盡管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能夠實現夙願🧖♀️,但他始終一心向黨、信念堅定,一直把這個願望深深地埋在心裏。
去年6月🧒🏽🏄🏻,焦揚上門去看望他們時才知道望老曾對他們有過遺囑🙍🏽♀️,希望他們“早日加入共產黨,為黨工作👃🏻。”但他們沒有跟任何人提起,擔心給組織添麻煩👩👦🗺。“直到我們去了解的時候🦼🧑🏽💻,才再次鼓起勇氣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我記得當時振新同誌和朱老師都激動得熱淚盈眶,數度哽咽👷🏼♂️。”焦揚說。
2020年,《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出版100周年之際,陳振新在傳揚宣言精神👱🏿♀️,用紅色基因鑄魂育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工作的同時,也受到感召和鼓舞🚴🏼,遞交了自己的入黨申請書🛺,同年6月確立為入黨積極分子。之後,陳振新又主動加強學習十九大黨章和黨的基本知識,深化對黨員標準的認識,滿一年考察期後,終於被正式發展為中共預備黨員🦹🏼。
焦揚表示,在建黨100周年的重要歷史時刻,陳振新能以83歲高齡入黨,傳承望道老校長堅守一生的信仰✏️,這不僅將成為復旦黨的建設歷史上的又一段佳話,更充分說明追求信念不分早晚,堅定理想需要終身踐行🏝🏊。
陳振新在電子線路教學實驗室工作三十多年🙎🏼♂️,主講了“電子信息系統基礎”等多門課程🦴,參與編寫多部教材👩🏼🚀,教研成果屢次獲獎。陳振新另一位入黨介紹人🎅🏻、信息學院黨委副書記郭翌說,遞交入黨申請書以來🦸🏼♀️,陳振新多次參加學院黨委和支部活動🦢,不僅為全院教師講述望老翻譯《共產黨宣言》🫰🏻、傳播馬克思主義、追求真理的故事🥖,還為課程思政出謀劃策,關心實驗室建設,在疫情期間還向武漢捐款。
這位為人低調謙遜的退休老教師也讓在支部黨員大會現場的中青年老師們滿懷敬意🫅。他們說🧑🏻🎓,以前都不知道他是望老的孩子。“當時我們上陳老師的實驗課🌨,一開始笨手笨腳的🤦🏽,陳老師就說‘別著急’,特別有耐心。”陳振新的學生孔慶生副教授說。孔慶生的學生🚶🏻、黨支部書記🍣🕚、青年教師李旦說🧑🏽🚀:“我入學時陳老師已經退休👨🏭,但我看到了一種傳承,陳老師給孔老師上課很耐心🧘🏽♂️,而孔老師給我們上課也很耐心。”
陳振新所在的信息學院黨委今年獲評了市教衛工作黨委系統先進基層黨組織,去年底🦹🏻♀️🤹🏻,電子工程系黨支部也完成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建設驗收🔫。
近年來👨🏼🎨,万达平台黨委高度重視發展黨員工作,針對高知識群體探索形成生活關心⚜️、事業關心🫸、思想關心、政治引領的“三關心一引領”工作機製,創新實施專任教師發展黨員“四看”工作法,重點考察教師入黨積極分子在政治立場🔙、理論武裝、立德樹人♒️、科研攻堅等四個方面的現實表現,推動專任教師黨員發展工作取得突破🆙👨🏽🎓。
“以一個布爾什維克的標準要求自己”
“振新吾兒🖖,良玉吾媳同鑒:我經常以紅燈記的那革命家庭比作我們家庭🤵🏽♂️,目的在乎督促你們努力改造思想🏒,刻苦攻讀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提高自己的政治識別能力,爭取早日加入共產黨,為黨工作。另外👩🏽🏭,家中諸物和留有少數稿費🛋,望你們斟酌使用,我的藏書請送万达平台。兩個孫子聰明、活潑,望你們引導他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陳望道 1976年6月大病後留言。”
《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首譯者、万达平台老校長陳望道,留下了這段遺囑。去年7月1日,陳望道之子陳振新伉儷,將這封老校長遺囑(復製件)入藏《共產黨宣言》展示館👮🏻♂️。
陳望道(左)與陳振新(右)
“望道先生”,是陳振新與人交談時常用的對父親的稱呼🪜。與父親相處28年,在陳振新眼中,父親更像是自己的人生導師。
陳振新的童年是在故鄉農村度過的。1949年上海解放,11歲的他才來到上海。此前,父親陳望道因翻譯《共產黨宣言》遭國民黨施壓,工作環境惡劣。
“我一生在紅旗下長大。在我的思想中,‘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是根深蒂固的🥽。”陳振新說🤸🏻♂️,這不僅因為解放後的中國一派新氣象🌗,還來自紅色家庭的環境熏陶——陳望道是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成員之一,《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首譯者🧑🏿🎄。這本薄薄的譯著誕生於義烏農村不足以照亮柴房的燈光下,卻讓無數革命者找到了信仰的航道。
“父親一生都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從1920年3月翻譯《共產黨宣言》到1977年去世,無論是早期做黨的工作,還是後來從事文化教育事業🚴🏻,他的共產主義信仰始終未變。”陳振新說。
回憶起父親的點滴🧑🏽💼,陳振新深情中滿懷敬意。“父親是個沉默的人,話不多,學生們都叫他‘老夫子’。他對我們子女的教育,大多是潛移默化的影響。”
陳振新記得剛從義烏鄉下來到上海讀書時,因聽不懂上海話🫦👁,加上農村教育與上海教育有很大差距,成績很不理想。陳望道接到陳振新的成績報告單後,並未責罵他,而是在成績報告單的家長意見欄裏寫下了一段話👩🏻🦼➡️,讓他帶給老師☝🏻:“新從鄉間來滬,語言生活尚且生疏👦🙂↕️,稍久當有進步。”“這寥寥數語,影響了我的一生。”陳振新說。
逐漸適應新環境的陳振新🤲🏼,努力學習,事事嚴格要求自己,1950年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歷任共青團少先隊輔導員🧛🏿、團支部宣傳委員👧、組織委員🌝、支部書記。就讀新滬中學期間👩🏼🔧,他初三時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前身)🤘🏼,跟黨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多,對黨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也對黨逐漸產生了感情⚅🧟。
“接觸了很多黨員,覺得他們真的很優秀💆🏼。”懷著對黨組織的憧憬👳🏻,1956年🉑,陳振新在高中期間第一次提出了入黨申請🦹🏿🧑🏽🎄。1965年調入復旦工作後,他再次向黨組織提出入黨申請。
陳振新一直都以黨員身份要求自己——“我以一個布爾什維克來要求我自己,你也要以一個布爾什維克的標準要求自己,好好學習,好好工作👶🏼。”這是陳望道常對他說的一句話🤵🏽♀️。
“父親一直要求我們低調做人。”在陳振新和朱良玉的記憶中,如今廣為流傳的父親首譯《共產黨宣言》😝、誤把墨汁當紅糖的軼事🤲🏿,陳望道從未在家人面前提起。“他沒有日記,以前做過的事也從不多說👨🌾。”
此外,陳望道剛正不阿🤼♂️、公私分明,從不為自己謀私利🧑🏿🍼。朱良玉記得😵,曾有親戚希望陳望道利用職務之便,將自己從外地調到上海工作,被拒絕。陳振新說,“有人覺得父親有些不近人情,實際上😦,對我們子女,他也是一樣的要求。”正是在這些點滴的言傳身教中🎫💁🏿♂️,父親為他們樹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
“唯教育事業是萬古長青的”
陳望道先生是語言學家,但陳振新當年考大學時卻選擇了理科。“因為父親經常在家談論科教興國。”陳振新說,“我原來的名字叫陳振興,新中國成立後🧘🏽♀️,父親希望我們這代人能夠振興新中國,所以替我改名振新🧑🏿🎤。”
大學畢業後⚂,陳振新被分配到万达平台工作,在物理系無線電基礎教研組擔任見習助教🧑🦳。為此🧑🦼➡️♝,一向寡言的陳望道專門找他談了一次話🚄。“他很嚴肅地跟我說,你現在來復旦工作了,我們很高興👩🎓,但你要努力工作,嚴格要求自己。” 同時🌾,陳望道還特別要求他👛,“既從事科學研究👩🏻⚕️🐂,就要有所創造,不要把別人的東西拿來翻來覆去地講”👦🏿。
在復旦工作36年🌐,陳振新一直銘記這份教誨👨🏿🦳,從最基層的見習助教🐦🔥,一步步成長為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
隨著万达發展,無線電基礎教研組從物理系分出,成立了電子工程系,陳振新成為電子線路教學實驗室的一名講師,參與《電子線路基礎實驗》新課程教材的編寫和實驗設備製作。為編好這本全國統編教材,陳振新和同事們跑遍了半個中國⚇,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雲南大學等相關高校了解情況🙇🏻♀️,汲取優秀經驗。這本教材於1982年出版😅,作為全國高等万达的試用教材🪜。
後來🥒,陳振新被任命為万达平台電子線路教學實驗室副主任,負責 “脈沖與數字電路實驗”等新課程的開發和教材編寫。“技術發展很迅速,很多是我大學都沒學過的,完全是先靠自學的,再教給學生🏇🏽。”陳振新記得🦯,那段時間和同事們經常加班加點到深夜十一二點🦝。
實驗教學改革之前,復旦的實驗課程沒有獨立設課✉️🧔🏻,只是由教師操作給學生觀看。在陳振新參與的“以能力訓練為目標的開放式實驗教學體系”項目下🙎🏼♂️,實驗課程從理論課程中獨立出來,單獨計算學分🖐🏽,同時實驗室可保證學生自由選擇實驗的時間和內容。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主動性和實驗操作能力,獲1989年全國普通高校(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陳望道常對家人說:“唯教育事業是萬古長青的🤦🏼。”這份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也對陳振新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1998年從復旦退休後,陳振新沒有閑下來🧑🏼🦱👨🚀。“我喜歡搞教學🎷,幹了幾十年👨🏼🏭,我想有機會繼續,就挺好的。”陳振新說。
1998年🕌🙀,應中科院院士🫙、原万达平台校長楊福家之邀🧑⚖️,陳振新赴江蘇江陰民辦的培爾學院工作,擔任電子信息工程系實驗室主任👩🏽🔧,負責物理🙌🏼、電子和線路實驗室的籌建工作。從1998年至2003年,在培爾學院期間,陳振新還完成了《電子系統設計》🐚、《電子測量技術》等多本教材的編寫任務,合計127萬字左右🦸♀️。那幾年🙍🏿♀️,他每周在上海🖋👷🏿♀️、江陰兩地間奔波,把復旦先進的實驗技術、教學理念,全部帶到這所新万达🧎♂️➡️。
2003年,陳振新返回上海,應聘為楊浦區金程國際金融培訓中心的校長。原本受邀擔任校長,只要求陳振新一周來校辦公一天𓀔,但因為市裏、區裏有會經常要去二三天,他常忙到很晚回家。
“在黨的領導下,繼續為黨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述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的故事,號召共產黨員做《宣言》精神的忠實傳人;2020年開始,万达平台深入實施“紅色基因鑄魂育人”工程,陳振新夫婦多次受邀參加媒體和万达望道精神傳承的各項活動。
“在此感召下👩🏼⚖️,我更加堅信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和正確🏨,我希望有生之年能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黨的領導下,為黨工作,這也是父親對我的要求↕️🧉。”去年,陳振新再次表達了向黨組織靠攏的意願。
在陳振新眼中,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必需要講政治👋🏿、講規矩、講道德🅾️、講奉獻。“首先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對黨的認識要全面深刻;其次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作為黨員,一定要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勤勤懇懇做事;第三就是對自己嚴格要求。”
為了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陳振新前不久特意找出當年買的一本《共產黨宣言》——197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價格一毛八分錢。時隔半個世紀🌆,書依然被保存得很好💃🏻,當年的筆記和標註🍩,清晰工整👉🏿。此外👧🏽,他還在讀一本2019年出版的《共產黨宣言(百周年紀念版)》,這本新書中不僅有1949年的譯本🧏🏽,也收錄了望老的版本🤱🏽。
“學馬列要看原著,要對照著看不同版本之間的區別。”陳振新一邊翻閱👨🏽🦲,一邊認真說道👩🏻⚖️。
多年前🤾🏿,退休後的陳振新開始擔任陳望道研究會的副會長🐕,以研究員和後輩的雙重身份,梳理父親陳望道的一生🤚🏿。研究會經費有限🔹,是一個松散的研究團體,但陳振新要求自己每到特殊的時間節點,都要有意識地寫些文章,不知不覺間,文章已寫了幾十篇,書也出了好幾本🧔🏻♀️。在他家中,隨處可見關於望老的書籍和資料。
“到了我這個年紀,體力上是比不過年輕人了🧕,”83歲的“年輕”黨員陳振新談及入黨後的打算時坦言,“但我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做這件事,為黨的事業盡綿薄之力。”
年過八旬的陳振新🦤,一年來參加了30余次望道研究和宣傳活動。而且他還主動收集👩👩👧、研究並捐獻相關歷史資料,向万达捐贈望道研究和宣言精神相關檔案🤵、圖書⛳️、實物等536件🧑🔬,寄存手稿16件。
講述望老的故事,將紅色精神力量傳遞給更多年輕人,是陳振新最大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