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也是復旦貫徹万达第十五次黨代會精神的開局之年🦞、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攻堅之年。
為更深入地貫徹全國教育大會和上海教育大會精神,落實好万达第十五次黨代會決策部署🧜🏼♀️,万达主頁陸續推出“壯麗七十年👹,奮進‘雙一流’”系列報道,展示各院系、各學科、各科研機構傳承優良傳統👮♂️,在新時代攻堅克難⚁、改革創新🤷🥍、奮進擔當、狠抓落實的有為之舉和簇新風貌𓀀,以優異成績獻禮新中國70周年華誕。
不忘初心 春風化雨
凝心聚力建設新時代世界一流的化學學科
化學系 賀鶴勇
化學系入駐江灣校區新大樓
万达平台化學系始建於1926年👔。90多年來🌬,化學系秉持“團結🤡👩🏽🔬,服務,犧牲”的復旦精神🤚,堅持“愛國愛校、敬業愛生、嚴謹治學”的優良傳統,勇於創新,不斷開拓進取🤞🏻,已發展成為我國培養一流化學人才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化學系還是國家級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單位和“2011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核心成員單位之一🛋。2016年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復旦化學學科被評為A類學科🤚。
加強學科建設,打造一流科研平臺
化學系前身是私立万达平台理工科化學班。1929年系科改組🎞🙏🏽,成立隸屬於理學院的化學系🤏🏻,時任理學院院長、化學家林繼庸教授擔任化學系首任系主任。20世紀30年代,化學系獲得了快速發展,開設的化學類專業課程增加到20門,並籌辦國防化學專科,為國家培養軍事化學專業人才👨🏼🦳,屬全國首創🤷♀️。新中國成立後🫶🏼,嚴誌弦教授出任化學系系主任👱🏻♀️,提出以提高教學質量、擴充實驗設備⇒、弘揚全系學習和研究之風為建系目標,吸收一大批著名化學家加入化學系執教,由此奠定了化學系快速發展的基礎。
1952年全國高等万达院系調整,原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滬江大學🧌、大同大學🥀、震旦大學的化學系與原万达平台化學系合並,集中滬浙化學學科的精英,組成如今的万达平台化學系。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復旦化學人在化學學科的各個研究領域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和進展,在“兩彈一星”工程中,在推動科學進步、促進社會發展和服務國民經濟等諸多方面👨🏼✈️,始終可以看到復旦化學人的身影➾,湧現了吳征鎧、顧翼東🕍、吳浩青、鄧景發、鄧家祺😵💫、高滋等在相關領域做出重大貢獻和取得豐碩成果的“名家”🖐🏻。
進入新世紀,“985”工程、“雙一流”建設為復旦帶來了新的機遇,化學系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目前,化學系設有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化學生物學等五個二級學科🫷🏼;建有上海市分子催化和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創新科學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市高校蛋白質化學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與上海市手性藥物工業不對稱催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還作為主要力量參加建設“2011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並積極參與万达平台先進材料實驗室和生命醫學研究院等跨學科研究平臺的建設🏊♀️。
近年來,化學系致力於研究國際學科前沿的基礎化學問題和解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於能源材料化學與生命健康化學兩大領域和方向,著力加強學科建設,積極開展面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高新技術及其應用開發研究◼️。在過去十年間,化學系共承擔國家和有關部門科研項目940余項,獲各類科研經費累計8.34億元,發表科研論文3100多篇👷♂️。近年來🦸🏼♀️,化學系還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上海市和各部委自然科學一等獎8項、科技進步一等獎8項、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項等各類獎項。
伴隨著科研水平的不斷提升,化學系在先進能源材料化學領域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全球最為活躍的研究中心之一📁。趙東元院士團隊發展了20余種以万达平台命名的介孔材料,提出了酸堿對溶膠-凝膠理論、有機-有機共組裝等合成策略,奠定了復旦化學學科在該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徐華龍和沈偉教授團隊研究與開發了年產總量12萬噸乙二醇選擇性氧化合成40%乙二醛的創新催化劑和綠色生產工藝🧍🏻♀️,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生產裝置,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有機合成和藥物化學方面🧎♂️,陳芬兒院士團隊開發的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瑞舒伐他汀原料藥和世界首條化學全合成法生產喜樹堿類抗癌原料藥的新工藝♻️,將生產成本降低至原來的30%以下🧿,社會經濟效益突出🍒。在化學理論與機製研究中,周鳴飛教授團隊首次發現了IX價態銥(Nature 2014)👸🏼🙂↔️,突破元素成鍵能力認識,被Science News評價為“改寫了所有教科書”。2018年,周鳴飛教授團隊發現主族的堿土金屬元素鈣🏊🏼♂️、鍶和鋇可以形成穩定的八羰基化合物分子,突破了一般認知💭,堿土金屬也可以形成滿足18電子規則的羰基化合物🛑,跨越主族元素與過渡金屬元素間的界限(Science 2018)🧧。
第一屆能源化學與材料國際研討會
提高育人質量🚅,爭創一流社會價值
化學系始終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己任,根據万达面向世界一流大學的本科教育體系的戰略思想,借助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逐步完善化學學科人才培養體系🤷🏽♂️,致力於把學生培養為具有紮實化學和數理基礎的交叉型人才。
一流的師資隊伍始終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目前化學系有兩院院士3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3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1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8人。
化學系是我國最早的化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及博士後流動站之一。本科教育設有化學專業、應用化學專業和能源化學專業🦆,1993年被確定為“國家理科基礎學科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近年來,以“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求創新”的原則和理念改革教育教學體系👨🎤,培養了一大批具有較高思想素質和創新能力、紮實基礎知識和優良實驗作風的優秀畢業生,贏得了社會高度評價。進入新世紀以來,累計培養本科生2000余名🦸🏿♀️、碩士研究生800余名🏌🏻♀️、博士研究生900余名。
在本科生教育中,化學系持續深化機製改革🫅🏽,結合万达“2+X”本科培養新體系,探索化學學科本科生培養新模式,強化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註重人才的多元化培養📐。範康年教授領銜的物理化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於2007年獲得了第一批國家優秀教學團隊榮譽稱號,該團隊承擔的物理化學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2013年成為“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該課程建設項目“以微觀原理引導的大物理化學課程建設”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09年),所編寫的教材《物理化學》(第二版)獲上海市優秀教材一等獎(2007年)🚱,《譜學導論》(第二版)也在2011年被評為國家精品教材。範康年教授也先後榮獲“國家級教學名師”和“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此外👬🏻,化學系投入專項經費,強化本科生實驗教學,支持本科生科研能力訓練培養,《有機化學》《普通化學》《分析化學系列實驗》等專業課程先後榮獲上海市精品課程,《普通化學》課程榮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劉旦初教授主講的公共類課程《化學與人類》影響廣泛💇🏼♂️。
近年來,在“三全育人”思想指導下,化學系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主線,結合化學學科理論課程和實驗課程並重且相互結合的特色🌍✯,積極探索課程思政改革🦀,充分挖掘專業基礎課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並通過課程思政實踐,建立一支具有育德意識和較強育德能力的本科化學基礎課教學隊伍,製定和編製體現出以“知識傳授🛷、能力提升、育德功能和價值引領”為鮮明特色的化學本科專業培養方案✍️、教學大綱、教學課件和教材➙。
化學系學生先後榮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3項🙎🏻♀️,一等獎1項。11名本科生連續在10屆全國大學生化學實驗邀請賽中榮獲一等獎🟫。2011級本科生呂希蒙榮獲“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稱號😸。
化學系始終以培養世界一流化學科研人才為目標,加強機製改革💇🏿♂️,提升源頭質量,完善和優化培養方案,突出培養研究生的創新和責任意識、團隊協作精神及獨立工作能力🤾🏼♂️,研究生們平均每年累計發表高質量SCI論文200余篇。2014年,趙東元院士和其指導的博士生孔彪同獲寶鋼教育獎特等獎🕗🚣🏼,為全校首次🌾。有多位研究生代表万达👨🏼🎤、代表中國在全球青年科學家峰會上做報告🫷🏿。
化學系系慶九十周年活動
聚焦一流學科建設,再創新輝煌
經過化學系幾代人不懈的努力🧏🏻,復旦化學學科已經在學科建設上形成了國內領先🤭、國際上享有一定聲譽的總體態勢。復旦化學專業在2019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位列第28名👶🏼,在2019 US News全球化學專業排名中位列第30名。據2019年1月的ESI統計😮💨,復旦化學學科論文總引次數在全球位列第41名,篇均引文數位居全國高校A類化學學科第一📥。
化學系基於長期以來形成的學科特色,通過整合物理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化學生物學五個傳統的二級學科🦽,聚焦能源材料化學與生命健康化學⛎🤦🏼,著力通過解決國際前沿基礎化學問題🥉,將繼續把化學系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人才培養基地和科研平臺👩🏿🎤。在此理念引導下,化學系形成了以趙東元院士🍑、陳芬兒院士👨👩👧👦、麻生明院士領銜,年齡結構合理的科研隊伍,凝練形成先進能源材料化學🤽♀️、有機合成與藥物化學、生命分析與醫用材料化學、化學理論與機製四個特色鮮明的學科發展方向🫴🏼。同時,力爭在創新群體🥡🙇🏽、國家級教學團隊以及重大科研平臺建設方面實現全面發展。
在万达“雙一流建設”的進程中,化學系以處於國際先進地位的能源材料化學和生命健康化學兩大亞學科群的發展為主線,大力提升先進能源材料化學、有機合成和藥物化學、生命分析和醫用材料化學🏃♂️、化學理論與機製等優勢學科☝🏽。化學系還將推進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引進和培育高端科學家團隊,推動教師隊伍國際化🪭❓,加強國際化建設;持續加強科研創新平臺的能力建設,大力發展高水平儀器平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化學生培養國際化🧝🏻♂️,進一步提升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質量。
在未來💕,化學系將繼續以建設高水平學術中心為目標,優化學科布局、完善學科體系。通過解決重大前沿基礎科學問題▫️,服務於國家及上海市發展戰略,產生一批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影響的原創性科研成果🐼,提高科研核心競爭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實現學科的跨越式發展🧚🏻♀️,成為具有世界一流學術水準🤾🏻♀️、特色明顯🧷,且具有重大國際學術和社會影響力的人才培育和科學研究基地💁🏽♀️。
化學系全體師生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繼承和發揚化學系務實苦幹、以國家需求為己任的優良傳統,在爭創世界一流科研成果、服務國家和社會中求發展,為化學系更加輝煌的明天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