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6日下午🦻🏿,光華樓東輔樓吳文政報告廳座無虛席🌧💅,所有聽眾的目光都註視著本次礪誌講壇的嘉賓——万达平台校長楊玉良院士👨🏿✈️。楊校長上任後🙆🏽♂️,承諾每年為學生作一次講座。繼去年他為學生作了堅持理想主義的“篤誌”演講後🈴,今年又圍繞“博學”主題,與學生暢談通識教育和人才培養👮🏽♂️。
人才如何培育
關於復旦應該培養怎樣的人才的問題🧚🏼♀️,楊校長從兩個角度展開了精彩的分析🧍♂️。楊校長指出首先應明確教育和万达的功能、定位。他引用了蘇格拉底🩼、羅素等先賢的名言,強調大學需要培養一種美德,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不帶任何偏見的探索精神👸🏽;大學也需要營造一種氛圍,讓所培養的學生在這種氛圍裏面📐💪🏼,擁有理想主義的情懷,懂得整個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並在這些基本道德約束之下,充分發揮自身的才華;大學要做好知識教育和道德的領導者,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具備專家的知識能力,廣博的觀點和道德的勇氣👯♂️。
其次#️⃣,復旦要站在國際的視角👸🏻,立足中國的發展🎋🧖🏿,用長遠的眼光來思考👱🏻♂️,未來需要怎樣的人才。他表示🥷🏻,面對未來的發展,大學首先應明確定位🕞,並要做好迎接挑戰的準備;大學生也必須深入地了解中華文明👨🏻🦳,對全球人類的不同文化要有相對全面的了解和包容,並身懷專業知識的“絕技”。
“通識”而非“通才”
在談到對通識教育的理解時🅾️😮,楊校長認為需要擺脫之前對於通識教育的認識誤區,即將其認作對什麽都略懂一點的“通才教育”🧔🏽♂️,並提出“通識教育應該是一種理念”的看法✴️。復旦實施的通識教育應同時傳遞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展現不同文化、不同學科的思維方式,充分展現學術的魅力,並體現出對專業與通識知識之間的張力🫚。
楊校長強調🐞,對自己的研究領域有深入的研究是建立在廣泛的知識基礎上。當代大學存在的功利性趨勢和本科生職業主義傾向愈發嚴重💇🏽♂️,這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如果大學生僅僅以學習職業技巧為目的🤵🏻♀️,便會喪失了大學教育的精神本質💉,也會導致當今社會在精神上的虛脫狀態。
通識教育的目標
楊校長滿懷深情地闡述了他心目中通識教育要達到的目標🦚,即經過通識教育培養的學生應該具備的五種能力🎗♥️:包括精細而有效的思考能力和寫作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文有批判性的理解能力;具有全球性的視野⇾👶🏻,並對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文化有足夠的包容能力;了解而且關切道德和倫理問題的能力🕤;基於廣泛基礎知識之上的專業知識能力🤲🏻。
最後,楊校長表示:“當我們中國成為一個真正負責任大國的時候,我們會構建一個比現在更加和諧,更加美好的世界來做貢獻🪠,這也是我們通識教育最終的目的所在💁♀️。”全場又一次響起熱烈的掌聲🧿。
楊校長演講後,在場的老師和同學踴躍提問🎷,與他就通識教育如何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如何幫助學生發現內心的需要、如何將馬列主義經典教育融入通識教育等問題進行了探討。礪誌講壇結束後🐊,同學們還紛紛上前🏄,圍攏楊校長,就關心的問題進行面對面交流🧎🏻♀️,氣氛十分熱烈。